Menu
EN

讲述申奥轶事 品味奥运成果

2011-07-13

10年前的7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国人迎来了“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一刻。10年过去了,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的诸多经典瞬间还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在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10周年之际,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接受搜狐体育独家专访,讲述了申办成功当晚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阐述了奥运会对中国、北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0年前,作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的一员,主管代表团新闻宣传工作的蒋效愚随团前往莫斯科,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陈述北京申办报告。10年过去了,蒋效愚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很多细节,“当时我们所有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会场旁的一个剧院里,通过大屏幕观看隔壁的投票情况,各路记者都在剧场舞台上用“长枪短炮”对准了代表团,希望抓拍到经典的一刹那。”萨马兰奇宣布的那一刻,北京代表团的座席瞬间沸腾,所有人忘情地拥抱庆祝。也许是太过兴奋,代表团的一些领导居然错过了签署主办城市合同的重要时刻。“所有的申办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很注意,成功以后客观上讲确实还有点小失误——一成功我们就要请主要领导到投票会场签主办城市合同,当时定的是六人参加,刘淇、袁伟民、何振梁都在,但其他的人不知在哪儿兴奋呢,找不着了。最后还是差了一个人,我估计哪位同志也是太兴奋了。”
  兴奋之余的小意外不仅这一个。申办成功后,按照此前的计划,代表团的两位团长刘淇、袁伟民要到一楼接受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采访。从楼上下到一楼的过程可谓举步维艰,“我们一出来就发现楼道都被媒体堵严实了,我当时负责护送刘淇,何慧娴负责护送袁伟民,但是媒体实在太多,一出门,袁伟民和何慧娴就被媒体给挤散了,最后我们几乎是‘架着’领导走到了一楼。到了一楼还出了“意外”,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信号被拥挤的记者踩断了,好在央视和北京台是并机直播,北京台的信号正常,保证了直播的顺利进行。
  根据日程,从拥挤的媒体包围中“解脱”的奥申委代表团还要在最短时间内赶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参加庆祝活动。由于现场混乱,原本俄方为刘淇和袁伟民安排好的开道警车和专车都不见了踪影。无奈之下,刘淇和袁伟民两位团长只能挤在为蒋效愚安排的一辆老式伏尔加轿车上赶赴大使馆,而蒋效愚只能搭乘一辆运送各种材料的老旧面包车。回忆起那天晚上的各种“混乱”和兴奋,蒋效愚笑着说道:“申奥那一刻大家真的是激动万分。大家脑子都乱了,申办的各项工作都精心到位,万无一失,不过成功以后还是‘小有失误’”
  转眼间,10年过去了,如今的人们再提到“北京奥运会”五个字时已经不会再像当年那样激动不已。不过,奥运会却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中。蒋效愚说:“奥运会给北京留下了很多东西。首先,奥运的正确理念,正在变成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着首都北京前进的方向,奥运体制机制的创新经验正在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管理运行中的长效机制。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的五种精神,正在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动力。奥运场馆正在成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新场所,奥运的蓝天正在成为市民长期的新享受,奥运所带来的全民健身的热潮正在成为首都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新推力。”
  蒋效愚说,北京奥运会使我们的方向更清楚、道路更清晰,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心态更加平和。“通过举办奥运会,整个中华民族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通过举办奥运会,我们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事业做出的贡献。我们看到,在奥运会比赛场上,不管是海外兵团还是中国运动员,我们的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博尔特打破世界纪录的时候,鸟巢10万人为他唱起了生日歌,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成熟和包容。”
  完成了历史任务后,北京奥组委于2009年解散。此前不久,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和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后来又成立了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蒋效愚介绍说,奥促机构成立以来,“我们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围绕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举办了奥运城市杯小足球比赛。第一届比赛,我们有586支队伍参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类似比赛参赛队伍最多的一次,创造了历史。”
  此外,奥促机构还在总结奥运知识遗产,配合主管部门推动场馆的赛后利用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为推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蒋效愚总结道,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历史符号,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一个时代标记,也是我们中国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的起点。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ICP100166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