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吉林省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援地

来源:2021-12-07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正当全国人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时,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作为中朝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吉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场伟大战争的重要后援地。


集结出征——吉林省是志愿军入朝的重要通道

吉林省地处祖国边陲,其延边、白山、通化地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仅一江之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第38军、39军、20军、26军、第50军等多支部队就是从吉林省的辑安(今集安)奔赴朝鲜战场。

党中央决定出兵朝鲜后,拟先派出两个军两个炮兵师,后恐鸭绿江桥被炸,兵力不易集中,故改变原计划,将集结于中朝边境的4个军和3个炮兵师计26万大军全部出动,秘密渡过鸭绿江,其中需要在通化辖区辑安口岸渡过的有2个军和1个炮兵师,共12万大军。1950年10月11日,志愿军后勤第一分部由辑安渡过鸭绿江,进至朝鲜江界以南的别河里、武坪里地区设置兵站线。10月16日晚,42军先头部队124师370团在副师长肖剑飞率领下,从辑安渡过鸭绿江至满浦,深入朝鲜境内30多公里进行先期侦察,为大军过江开辟通道。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部及125师于10月15日由驻地向辑安开进,驻三源浦及柳河的两个师也到达辑安。10月21日,第38军开始至辑安羊鱼头(今集安上、下解放村附近)地区集结。炮兵第8师和第5师44团的驻通化部队,分别于10月15日、23日开始向辑安以北地区开进,总计10余万志愿军部队将云集辑安,随时准备渡过鸭绿江向朝鲜战场出动。

为全力以赴支援和配合志愿军行动,通化地委提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等口号。各级政府成立了战勤科,辑安等沿江县委增设了战勤委员会。地委抽调了大批得力干部,具体负责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各项战勤服务工作。地委还成立了修桥建桥指挥部,组织所属各县(市)抽调来的民工,以县为单位,分工负责,先后在辑安鸭绿江上架起了多座便桥、浮桥,保证了志愿军部队和大批军用物资的顺利渡江。

1950年10月中旬,在志愿军秘密渡江前,中共辑安县委、县政府接到协助志愿军工兵部队抢建一座能够通过载重汽车的鸭绿江便桥的任务后,立即动员机关干部和民工200多人,由县长荆志坚亲自率领奔赴现场,配合架桥部队,奋战一夜,在通沟河入鸭绿江口处与朝鲜筏登岛之间,建起了一座便桥。

辑安最早的便桥架设,主要是为了保障首批入朝的两个军和兵种部队过江使用。这座便桥在辑安城南三公里处的鸭绿江上,这里河床较平,水流较缓。河床中有一片种满高粱和玉米的江滩,便于过桥部队疏散隐蔽。这是一座“水下桥”——用铁轨和油炸木(涂满沥青的枕木)在水面下架设,桥面距离水面40厘米至50厘米,河水灌不进汽车的排气管,又可以用水面遮蔽桥面,使敌人在空中侦察时难以发现。架桥部队还在“水下桥”附近架设了假浮桥,隐真示假,吸引敌人的火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敌人始终无法搞清楚,为什么渡口内的桥梁明明已经被“炸断”,志愿军的部队和物资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顺利过江。

在我党政民的全力支持下,志愿军各部队完成了整训任务,开始陆续渡江。10月19日18时,第42军5万余人从辑安至朝鲜满浦的铁路桥西面临时搭建的浮桥上开始渡江。20日炮8师、22日第38军、25日炮兵5师44团,从辑安口岸全部顺利过江,分别向朝鲜的长津湖、江界等地区集结。

据统计,自1950年10月16日至1950年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从辑安秘密渡江赴朝部队总计12万人。第1次战役开始后,陆续从辑安过江的部队总计30余万人。到1953年春,从辑安渡江入朝的志愿军作战部队总数共计42万余人。另外还有后勤保障人员10余万人。


参军参战——吉林儿女舍生忘死谱写英雄赞歌

为全力支援前线作战,吉林省积极完成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下达的扩军任务。抗美援朝期间,28700名吉林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下发了《关于动员新兵的指示》;1950年11月11日,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扩兵工作的指示》,决定在各市县扩兵22950人。

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吉林儿女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1951年12月,吉林籍志愿军崔昌学(入朝后被编入朝鲜人民军)在三八线附近某高地争夺战中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堡机枪口,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认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共和国英雄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1951年2月,吉林籍志愿军某部副班长关崇贵,在第四次战役中带领战士顽强坚守614高地,并用机枪击落一架P-51G型敌战斗机,创造了用轻武器打下飞机的先例,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在朝鲜战场上,吉林儿女的英雄故事不胜枚举,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和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的郭忠田、徐长富、杨宝山;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和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的关崇贵、高云和等;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王景洲、支全胜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据统计,在长达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18499名吉林籍指战员牺牲在朝鲜战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坚实保障——举全省之力服务战勤

保障军服、军粮。为做好战勤准备工作,全省先后成立了军服加工委员会、军粮加工委员会、炒面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派专人负责,迅速落实人员、设备、场所,及时完成任务。仅1950年8月,吉林市就先后接受加工棉大衣2.06万件、棉军衣2.25万套、棉被3.8万床、炒面90万斤、军粮9576吨的战勤任务。同月,长春市也采取动员群众带机入厂的办法,动员缝纫机3123台、随机入厂技工3123人、女工5130人、组建4个军服加工厂、接受加工棉军服4.3万套、棉大衣4.1万件、棉袜10万双、铁路员工棉大衣1万件,若干粮袋、手榴弹袋等战勤任务。

开展增产捐献运动。全省各级党组织通过广泛生动宣传,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工矿企业里,许多工厂的职工都提前完成了增产节约计划,捐献工资和奖金。在农村则普遍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农民多打粮食,开展副业生产,增加收入,用增收部分捐献。工商业者改善经营管理,踊跃捐献。机关和学校成员参加各种业余劳动,增加的收入用来捐献。到1952年4月,全省人民在爱国增产捐献计划中共计捐献710万元,完成原计划的123%,可购买47架战斗机。

派出担架队、民工大队、运输队赴朝支前。抗美援朝战争中,吉林省派出5.3万人赴朝参战,其中担架队员3.8万人,运输队员1732人,汽车司机1713人,翻译7235人,武工队员1080人,各种技术人员1007人,各级干部2552人,其他人员365人。在朝鲜战场,担架队员在硝烟炮火中及时把弹药、物资补充上去,把受伤的志愿军战士抢救下来,转移到后方医院,有的担架队甚至跟随主力部队参加五次战役,越过了三八线,许多担架队员牺牲在了运送途中。吉林铁路局以2490名干部职工和全局半数以上的机车、车辆加入了抗美援朝大队,在敌机的疯狂轰炸中,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成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把一批批弹药和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粉碎了美国侵略者实行“重点轰炸、封锁咽喉”的阴谋。此外,吉林省还动员了大批民夫、司机、船夫、木工、翻译等随军入朝服务。

与此同时,吉林人民肩负着大后方的各项战勤工作。1950年,在建山城镇军事备用机场任务中,仅海龙、辉南、柳河3县就出动民工3万余人,柳河战勤队被东北人民政府民政部授予“模范中队”称号。1950年10月17日,通化地区组织民工10余万人,经过23天的艰苦奋战,整修路面346.5公里,新建木桥63座,补修木桥12座,过水桥4座,水泥桥2座,完成全部抢修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5天。在架桥、修桥上,共出动5万余民工,在鸭绿江上建各种便桥、浮桥10余座。1951年3月31日下午,辑安鸭绿江铁路大桥被炸,按照上级命令,需要抢建一座临时便桥。辑安县委、县政府发动县直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居民、学校师生千余人、帮助志愿军铁道兵和吉铁分局工务工程队运送建桥物资,县城许多居民甚至将家中的木料、绳子、门板捐献到抢修工地,有力保证了建桥任务的完成。通化铁路广大职工,充分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奋不顾身,排除敌特和敌机安放、投掷的大量定时炸弹,抢修铁路桥梁,使通化铁路成为“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据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化地区组织战勤民工仅有据可查的就达81.6万人次,占当时通化全区总人口的91.99%。党的坚强领导下,吉林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了战火考验,不怕牺牲、积极支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勤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无私奉献——救治伤病人员安置朝鲜难民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吉林省是中朝两国整休部队和救治伤员的大后方,大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伤病员先送到通化抢救治疗后,再转到后方疗养。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仅通化市就转运伤病员9万余人。地市机关干部、学校学生、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转运伤病员的工作中,无论白天黑夜,不管雨天雪天,只要有任务就有他们的身影。

当时通化各医院都没有血库,为解决用血问题,中共通化地委号召广大党员、团员带头,发动青壮年为志愿军义务献血,并要求各县(市)组织义务献血队伍。从1950年冬到1953年夏,1011人参加的通化献血大军,共计鲜血110多万毫升,挽救了无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伤病员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始,至1953年7月停战,在不到3年时间里,通化随军入朝和在国内参加转运志愿军伤病员的担架队员总计达17.2万人,共转运伤病员18.2万人,占全部志愿军伤病员的65%以上。

1950年11月初,吉林省人民政府将接待安置朝鲜人民军第7军团(约3万人)到吉林省整训任务交给磐石县人民政府。磐石县人民政府接受任务后迅速行动,发动全县群众出房出物,妥善安置朝鲜人民军。到11月21日,磐石县人民政府为朝鲜人民军提供高粱米93.4万斤、大米20万斤、菜金23.78亿元(东北币),保证了朝鲜人民军整训工作的顺利进行。1952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接到东北人民政府安置朝鲜难童的指示。其中,4岁-14岁朝鲜儿童共7608人,同时还有朝鲜工作人员1082人。接到任务后,全省各安置部门立即行动,准备安置事宜,为朝鲜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对朝鲜儿童全部供应细粮。各安置地还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开办了13所初等学院、5所爱育园、6所人民学校。在接收安置朝鲜儿童工作中,舒兰县委、县人民政府受到东北局民政部表扬,并将安置经验印发给东北各省。战争期间,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被美机炸毁。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责成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影)协助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完成拍片任务。从1951年5月开始,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利用东北电影制片厂设备和器材先后拍摄了《少年游击队》《为了祖国》等7部故事片,制作了《粮食战线》《八·一五》《走向胜利》等12部纪录片。

71年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吉林人民以“以人人争当战斗英雄,个个要做支前模范”的爱国主义精神竭尽所能、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是夺取抗美援朝战争最后胜利的动力和源泉,在这种精神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这种精神更加可贵,已经和必将永远成为吉林人民的精神动力。

2

-END-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ICP100166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