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EN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发布

来源:2021-02-04

新京报讯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正式对外发布。


微信图片_20210204232040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形极具动感和活力,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则选用银色与金色,寓意辉煌与梦想,体现“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火炬最下方一圈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全称的盲文。

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整体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形态相呼应。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2022年冬奥会火炬体现了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在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发布火炬外观设计,希望用火炬点燃全世界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热情与广泛期待。火炬接力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场锣’,通过火炬接力活动,聚焦冬季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推动残健融合,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营造良好氛围。


关于火炬那些事儿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

1.为何选择在倒计时一周年节点发布火炬?

王向豫: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创作出得到公众好评和国际社会认可的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火炬接力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开场锣,通过火炬接力活动,将倡导聚焦冬季运动,促进全民健康,推动残健融合,营造北京冬奥会举办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上发布火炬外观设计,是想用火炬点燃全世界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热情与广泛期待。


2.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手持火炬有哪些科技亮点?

王向豫:本次火炬的设计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力图将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亮点之一是北京冬奥会火炬将采用氢作为燃料。我们的主要考虑是氢燃料的环保属性,同时,考虑到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中运行,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且,采用氢燃料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该项研究也获得国家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研发。

第二个亮点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的耐高温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该项研究得到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中国石化集团的科研支持。

 

3.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对这次的火炬的设计有何评价?

王向豫: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对此次火炬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们认为这次火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完美展现。不仅体现了双奥之城的特点,而且展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4.火炬设计方案工作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王向豫: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有关要求,按照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安排,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设计方案经过征集、评审、修改、打样测试等工作,最终形成了现在呈现给公众的两只火炬。具体情况如下。

2020年4月24日,北京冬奥组委通过公开征集和定向邀请的方式开展火炬外观设计工作。截至6月30日,共收到应征作品182件。这些作品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涉及专业院校14家,专业公司18家,以及近百名专业设计师。应该说此次征集参与的专业性比例是非常高的,参与的范围和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充分证明了相关领域对北京冬奥会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确保能够征集到好的创意和作品,征集的效果也都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更多力量来关注和参与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

2020年7月底,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了火炬外观设计评审会议,评选出10件火炬外观设计作品候选方案。随后,经中共北京冬奥组委党组会议、主席办公会议研究,并多次征求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意见,吸纳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经过各界公众代表的评议,确定了现在的火炬设计方案——“飞扬”。

 

5.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的路线及火炬手选拔政策何时发布?

王向豫: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接力的路线及火炬手选拔政策正在制定中,我们将按计划适时发布,敬请期待。

 

李剑叶 火炬外观设计师

1.北京冬奥会火炬设计的整体理念是什么?有何意义?

李剑叶:这个火炬其实大家首先看到它特别具有动感,因为我们整个设计的时候能感觉他从下往上没有一根是直线条,然后而且这个曲线是具有变化的,主要也是为了寓意它整个冬奥的精神,它是非常具有动感的,也是我觉得有点激情飞扬,所以最后火炬的名字也叫飞扬。然后之后还是有一个挺特别的一个点,你看到他红色的一个渐变,到银色,红和银色,这两个主色在我们这边我们认为是象征了像口号里头讲的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其实是一个冰和火相交融的感觉。整体上面还是有一个红色的主线,从顶部慢慢的一直下来,你也看到贯穿了整个的火炬,这是这个线条本身就是非常有动感,而且它是有点像是一个赛道,也有山峦的感觉,也有点像是长城这些,所以也暗示了就是说主办的环境一个氛围是怎么样子的。

然后本身它生长的一个感觉,因为它是盘旋向上的,它生长感觉给我感觉它是比较像那种植物,它生生不息,不断的在发芽,不断的在往上长,这样的一个感觉。

所以我也希望就是说火炬本身的这种生命力能够点燃一些希望的火种,我觉得还是一个传承跟延续,因为北京其实举办了夏奥,然后这次又是冬奥,它其实是一个双奥之城,双奥之城我们希望这一次的火炬跟原来的一些像主火炬塔是有呼应的,但它是有发展的。所以主火炬它本身像一个旋转的感觉,我们是抓了一下。把这些东西融合在一块,所以它的内核是特别中国的主要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

 

2.残奥会火炬的设计理念和意义,再和我们分享一下。

李剑叶:残奥会的火炬其实整体的外形上是跟咱们冬奥的火炬是一样的,但是它的配色我们做了一个变化,它变成金和银,代表了或者寓意了辉煌和梦想,这个是我们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我们冬残奥的火炬在设计上还有一个小的小亮点,就是在整个火炬的最下方,我们围绕它整个这一圈有一个北京2022冬残奥的盲纹,它是一个小凸点,所以如果是你摸摸到这个东西的话,你能读得出来:北京2022冬残奥会。


3.设计当中我们如何体现双奥之城的元素,然后如何也让这些设计元素更加的中国化?

李剑叶:我觉得它特别有中国的味道,所以我们讲道法自然的时候,我们跟整个的世界去学习,其实我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间碰到了一些就说设计如何很好的去表达的一个问题,后来是组委会的老师跟我们一块给了一些启发,这个启发其实是源自于一个自然的一个而且是非常偶然的,是一片小树叶。我们当时看到一片树叶,它本身能够展示出来的那种美,是一种就是传统的工业的,或者说是一些传统工业设计里头那种很规矩的一些美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自然的一种美给他真正的给他抓取下来,然后放到我们火炬的一个整个的设计中去。所以它本身的设计你看到它非常自然天然的一种感觉,但是又非常的创新,因为我们把火炬从原来比较完整的封闭的形状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形状,所以它整个的内外飘带往上在走的时候,也看到形成了一个空的关系。然后上面在飘在中间,其实我们会让火去燃烧,其实燃烧方式本身也是特别创新的,就是我们当时在提的时候也是感觉能不能做得出来,但是最后也是和航天跟石化一起去公关,把这个东西终于给做出来,还是蛮惊艳的。因为他跟传统的火的燃烧不一样,像传统是一团火,我们是像一个火龙一样盘旋的往上面走,而且火的大小我们通过一些设计的小细节去控制,从小慢慢到变大,所以到顶端的时候就是变的更有活力一些,然后整体的我觉得是非常不一样的。

双奥之城的概念在我们的火炬上体现得非常多,首先它的颜色,其实你看08年的火炬本身也是银和红,我们这次也是用了银和红,但是可能用的方式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渐渐变的从红到银的一个变化,看起来就更现代一些。同时我们其实在整个火炬的从靠下方,从祥云的一个图案慢慢的渐变到一个有点像是剪纸风格的雪花的图案,所以你去仔细观察的话,他渐变还是挺微妙的,就是从祥云慢慢的变成一个雪花,其实这也是呼应了08年我们当时那场盛会,到现在我们又有一个新的盛会。除此之外的话,它其实本身大的外观,其实它有一些灵感是来自于08年主火炬塔的,也是旋转上升的一个感觉,我们也抓了一下感觉。

 

4.科技公司背景对于我们冬奥会的我具体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李剑叶:因为像我们在做的一些产品,它本身就是人工智能怎么跟一些硬件的设备能够交融起来,我觉得也是因为有这些的积累,我觉得我们有能力、也有机会就可以参与到火炬设计这样一个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也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一个项目中去。 

当然我们作为一个科技企业,可能在文化本身的深入和研究上面会稍微弱一点点,所以在组委会老师的一些帮助下面,我们在文化上面去探根寻源,然后找到了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甚至有哲学那种意味的一些出发点,我觉得。

 

鲁晓波 火炬外观设计评审会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1.最终评选的标准是什么?

鲁晓波:其实我们所有评委参加评审之前,冬奥组委已经设立的相应的一些标准,我觉得概括起来有那么几个方面,首先火炬的设计,它一定是要体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精神,他的理念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当然要体现北京的地域的特点,中国风格,所以他首先是在内涵上,我认为这是大家所有人给了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之一。

其次我觉得它一定在功能上,它要体现这种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的融合,保证它的功能的实现。同时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它的人际关系,它的在整个的造型上体现中国风格,北京地域的特色,你比如说他在造型上的祥云的图案,完了往上延伸,逐渐向一个冰雪川花的一个过渡,实际上就体现了人北京的一种风格。

第三,我觉得要考虑到他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因为在整个火炬的传递过程当中,它的这种沉浸式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这种传递和体验,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2.您觉得现在的方案它的优势在哪?

鲁晓波:现在这个方案我觉得比较综合性的体现了上述那几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从精神上我们看到整个火炬的造型非常的简约,但是流动感很强,那么在整个形势上我体现了一个现代的一个概念,很现代化,同时有一种飘逸的感觉,我觉得另外在它一个艺术性的造型的独特性上,我觉得它有别于我们过去奥林匹克甚至国内外重大的体育赛事的火炬,它要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另外我觉得他在文化内涵上,我觉得刚才说到他从中国的祥云完了直接逐渐的延伸到上面的剪纸的窗花,我觉得这种过度既自然同又体现了中国风格和北京地域的这种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总体来讲比较大气的大方,简约,那么在技术上我觉得也是集中了很多,在科技上给予了一些在功能上给予了重要的保证,包括在人际关系上,因为大量的火炬的传递把握,他这一系列东西我觉得都在设计方案上比较综合性的,体现了一种艺术和科技的有机的融合。

 

黄翔宇 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1.请介绍一下碳纤维,它有什么优点? 

黄翔宇:碳纤维,这个顾名思义就是含碳的纤维,其实它的碳的含量非常高,它的含量达到90%以上,所以这个纤维基本上就是一个骨架上都是碳的纤维。当然说起来容易要把一个纤维做成骨架上都是碳的,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碳纤维它有什么特点?它就是轻它的密度只有钢的1/4,强度是钢的6到7倍,这样你如果把强度除以密度的话,比强度就是20倍以上,所以说它可以要达到同样一个力学性能的话,它的用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碳纤维轻而强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耐腐蚀耐各种环境,所以在特殊环境下很多都可以使用碳纤维的制品,所以这个碳纤维是一个高科技的产品。

为什么会想到用在冬奥火炬上?一个以往的冬奥火炬,包括奥运会的火炬都是金属材料,这是传统的,我们奥组委也提出这个概念,有新材料,我们觉得碳纤维它有轻的特点,而且它又强又刚度又好,所以能够替代传统金属材料,但是它又有它的难度,因为碳纤维它要跟树脂复合做成复合材料,才能做出火炬的形状,那么这个复合材料一般都不耐火不耐温,你要把它能够去耐火,耐温的话,从技术上要求是非常高的,就要在选用什么样的树脂,怎么样把它做成在工艺上面,有很多新的东西,这都是这一次我们研发火炬的时候,我们攻克的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都在这里。所以这把火其实体现了很多科技的元素。

 

2.火炬中,如何体现科技创新?特别是在新材料这一块。

黄翔宇:第一个就是他的编织,他用的是三维编制的方法,三维编织到目前为止,我们用的技术是一个最先进的一个技术,它能够编制出有各种的形状,而且是按照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尺寸要求都可以编制出来。这个是碳纤维成型当中的一个技术突破。

第二个就是它的模具的设计,成型模具的设计要用到组合型的模具,各种特殊的设计的模具,这是为了解决不同曲面的要求成型的要求。

第三个就是选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一种树脂可以耐高温的树脂。

第四个是除了耐高温的数值以外,数值的成型的技术也是专门为他开发的,有固化程序,传统的规划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要一步一步的通过特殊的手段,最后把这个树脂能够做成的火炬头能够耐火耐温。


韩宗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

1.为何会采用氢气作为燃料?

韩宗杰:本次奥运会的火炬燃料是以氢为燃料,那么氢能它之所以采用氢能燃料,是因为我们考虑它作为是一个最清洁环保的燃料来去采用它。氢能在燃烧的时候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它是一个完全的零排放能源,这是我们选取它作为燃料的主要原因之一。

 

2.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克服? 

韩宗杰: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碰到了也克服了很多的难题,首先是我们碰到了这样一个就是火焰的颜色问题,大家都知道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它是不可见的,是看不到的,这不能满足咱们各位老师拍摄的需求。那么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首先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来去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碰到了火焰的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在咱们冬奥会的火炬传递过程中,它会有很多高速的或者大风的环境,那么我们去解决了火炬在大风中就是100公里每小时的状态下的,火焰燃烧的稳定性问题。

再一个高压储氢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碰到的是一个大比例减压问题,大家知道在我们手持火炬的内部,它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我们如何实现这样一个高达几百倍的大比例的减压,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们研制的一款就是轻量化的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来去对氢气高压的氢气进行减压,这是这么几个问题。



-END-

奥运城市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ICP10016671号-1